嘉宾致开幕辞
论坛主持人
论坛嘉宾致辞
论坛报告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乡村产业振兴——挑战与机遇
“中国最大的村,就是农村。”主持人笑着介绍到,“这里有很好的机遇”。
上海海洋大学原校长、上海市食品学会理事长潘迎捷教授:在健康中国背景下的我国食品安全战略的构想与建议
潘校长指出,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食品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事关国家安全和人民福祉的重要战略,是上能牵动政府、下能影响百姓的民生问题,受到全世界和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
1978年前,我国食品领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粮食短缺,食品卫生次之,食品领域鲜有恶意的违法犯罪事件。改革开放后,粮食短缺问题得到根本缓解,食品污染事件逐渐增多。2003年后,来自种植、养殖环节农兽药残留超标以及加工环节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逐渐成为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主要问题。2008年,食品安全事件引爆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哪些食品是安全的?哪里可以买到安全的食品?哪些企业生产的食品是放心的?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中国政府最担心,老百姓最不放心,企业最揪心的事情。
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所引发的水产物流不畅、消费不振、价格低迷、让中国水产行业面临了一场全新的挑战。邹教授首先介绍了疫情对水产行业生产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贸易环节的影响,接着对疫情下的中国农业(水产)行业的新变化进行了分析。一是电商助力产销对接的流通模式将成为中国水产行业流通渠道的新模式。二是生鲜“新零售”业态将成为中国水产品产供销新业态。三是水产预制快消品将成为今后水产品消费的新产品。四是消费者理念和习惯发生变化引领水产品消费新观念。
邹教授指出,中国水产行业必须实现绿色转型。2020年预计总产量6480万吨,与2019年相比持平或略减。其中养殖产量5095万吨,与2019年大体持平;捕捞产量1385万吨,继续小幅下跌。预计2020年水产品总消费6687万吨,其中食用消费2880万吨,加工消费2748万吨,损耗1059万吨。水产品总产量2025年增至6824万吨,“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1.0%。预计2029年将达到6971万吨,年均增长0.7%。其中养殖产量年均增长1.3%,占总产量比重将提高至81.7%。水产品消费未来十年增长略高于产量增长,预计2029年达到7232万吨,年均增长0.9%;其中食用消费年均增长1.1%,加工消费年均增长1.3%,加工消费占总消费比例将提高到42.5%。
水产养殖高质量发展路径:“既为百姓提供优质、安全、绿色、生态的水产品,又还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秀丽景色”。这是中国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使中国早日由水产养殖业大国向水产养殖业强国转变的美好愿景。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强化投入品管理,二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三是加强疫病防控。为此,发展生态养殖,大力推广微生态制剂应用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一条途径。水产养殖投入品中,微生态制剂是一种有益活菌制剂,可用于水体微生态环境调控,净化水质,能产生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也可用于调整或维持水产动物肠道内微生态平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水产养殖动物健康生长的目的。
草本微生态制剂的创新和应用:可以将中草药和微生态制剂结合,研发草本微生态制剂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减少病害的发生。研发和应用草本微生态制剂可以减少水产养殖过程中对抗生素、消毒剂、化学药物的依赖和使用。
水产行业的“互联网东风”:建立水产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提高从水产苗种到餐桌全过程监管能力,提升水产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建立水产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推进“互联网+水产食品”监管。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水产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推进实施智慧监管,提升监管工作信息化水平。这些都是新冠肺炎疫情后中国水产养殖业必须重视的工作。
在面对越来越多变的养殖环境和越来越复杂的水产病害,精准的现场病害诊断也非常重要。因此,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开展“现场诊断-远程分析-专业诊断-对症治疗”的现代水产服务模式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邹教授还介绍商业模式创新:绿农优选plus私域全方位社区赋能生态,推荐绿农水产品。
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副主任张维谊研究员:绿色食品——农业绿色发展的先行者
绿色食品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效应评价的新思路:应用全球最新食物系统、资源环境与生态经济学、品牌权益等理论
与模型方法全链条定量分析,国际化碳足迹、氮足迹、水足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定量分析,大数据综合分析等。
绿色食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创了农业绿色发展先河。
上海左岸芯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区块链事业部总监徐维:数字农业,寻左岸
其他报告
达晨财智主管合伙人 傅忠红
中国生命工程院大国健商(北京)健康科学研究院 黄明达院长
专家互动交流
花絮
【本文标签】 德申国际2020年度行业发展年会、绿色大农业发展论坛
【责任编辑】
400电话